主页 |艺术生平 |精品大观 |传世墨宝 |画竹圣手 |名家评说 |翰墨情缘

您现在的位置: 柳子谷纪念网>> 子谷研究>>子谷年谱《柳子谷生平纪实》(四)
柳 子 谷 生 平 纪 实(四)
王 震 柳明湖 整理

    1949年 举家迁居杭州,并举办个人画展。这是子谷解放后举办的第一次,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个人画展。

    1950年 经马寅初推荐,由杭州转东北任教,先落脚大连,任中学教师。

    1951年 创作漫画《华尔街的两个伙伴》,刊在1951年2月18日《旅大日报》上。在任中学教师期间,先后创作、发表数件反映少年生活题材的绘画。

    1952年 为抗美援朝筹款,与朱鸣冈、罗叔子联展书画义卖,被中止。徐悲鸿由北京发函给大连有关部门,邀子谷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,也未成行。

    1955年 在大连参加肃反运动,组织上给柳子谷的正式结论为“一般历史问题”。

    1956年 被调赴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。

    1957年 张书旂致函子谷:“弟病已人膏肓,此生回国已成绝望,至感痛苦!所能引为欣慰者,近来病中编写《画法入门》及《翎毛集》两书,现已脱稿,对后学掌握技法多少有点帮助,不日连同《书旂画集》寄回国出版,作为弟在世一番对祖国最后一点贡献也。《书旂画集》盼为写序。”辞恳意切,但因环境不允许,对此嘱托未能如愿以偿。

    1957~1959年,与满键合作《抗美援朝战争画卷》。

    1959年 应林业部之邀赴北京作画,在京与傅抱石、关山月等名家相聚。
    同年 转辽宁大学美术系任教。
    同年 整理出《书法函授教材》、《子谷画竹》、《子谷画八哥》等教学课稿。

    1960年 被调入辽阳鞍山师范学院,家仍居沈阳。
    同年 创作了7.5米的长卷《山村新貌》。

    1962年 转调至山东艺术学院,迁居济南。
    同年 应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的邀请,与全国著名的三十多位画家,赴青岛参加研究国画创作的活动。此时心情空前舒畅,其间,与王雪涛合作《草丛中的雏鸡》,与郭味蕖合作《白绶带与竹》。之后,主办单位从三百多件作品中选出三十二件作品出版《国画作品选集》,柳子谷的《春雨》入选。

    1962~1966年 在教学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已的艺术见解。其要点有:
    1、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是一切正直画家的创作主题,作品应直面时代、社会和人生,力求三真,即景真、情真、理真。
    2、人品与画品的统一,是对画家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,画家必须身体力行,为人师表。
    3、人生有限,艺术永恒。只有在地狱之门具有永不退缩的敬业精神,厚积薄发,才能叩开艺术之门。艺术上要靠功力。不要靠运气。成功的机遇只给那些有功力的进取者。
    4、高超的艺术是难学的,易学的多不是高超的。要知难而进。前人未走过的路要勇于探索。
    5、中国画讲究诗、书、画、印、裱统一,其中以“画”为主。中国画要重视笔墨,“运笔动态,用墨方法”是中国画的精髓。“神以“形”立,“形”以“神”贵。在绘画艺术上,提倡“诗情与画意结合,雅俗共赏。”

    1966~1978年 未得机会发表作品和参加社会活动。

   1976年 作论画诗:“艺术自然孰为美,江山如画画如真,来从生活高生活,人定胜天天逊人。”作论画诗:“潜移默化艺术好,灵魂改造工程师。”

   1979年11月 哈尔滨松花江画廊对外展销美术作品。《哈尔滨日报》(29日)载,“展销品中柳子谷所作《雨后茂竹》引起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中田庆雄先生的极大兴趣,他一再希望将子谷的全部作品运往日本展出。”这是子谷作品在画坛销声匿迹约30年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。

   1980年 《中国新闻》发表了子谷所写遥寄台湾旧好的文稿《故园春色好,头白亦归栖》,还发表了记者的采访〈老画家柳子谷近况〉。同年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“爱国一家”栏目播发了子谷撰写的文章《怀念画师张大千》及〈回忆好友张目寒先生〉。
    同年 作自己的座右铭:“寻理应求水落石,争鸣不虑火烧身。”

    1981年 应邀担任安徽皖南画院名誉院长。
    同年 张大千托香港“山东同乡会”友人来济探望子谷并索画。
    同年 山东省统战部门将柳子谷肖像及作品印成彩色图片《画苑老翁忆故旧》,用于对港台的宣传。

    1982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《中国艺术家辞典》,辑录了柳子谷的条目。

    1983年 刘海粟夫妇应山东有关部门之邀来济南作客时约见子谷,并赠条幅一帧:“青山不老松长翠,雪压霜欺只枉然。”子谷送刘老《竹鸡图》,题词:“画祝海翁老师长寿。”
    同年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《柳子谷画选》。
    同年 《山东画报》、《大众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解放日报》、《新民晚报》、《济南日报》等报刊陆续评介柳子谷及其作品。

01 02 03 04 05  

返回顶部

关于网站版权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加入收藏友情链接
Copyright @ 2006 liuzig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ed by kes.net.cn 客中文网络主办
技术支持

Designed by kes.net.cn 客中文网络主办